邹韬奋先生当年办生活书店,其门市部有一个响亮的口号: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。正是靠着为读者找好书,为好书找读者的精神,生活书店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的金字招牌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,现在我国一年出书14万种左右,谁还敢喊这个口号?眼光不准,财力有限,都造成底气不足。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,只能成为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谈资了。作为嗣音遗响,哪家书店能做到后一半即“备书皆好”,就算树起了一面旗帜。
关于读书和写书,本世纪初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有三句名言。一句是读书前“要如一字不识人”。这是极而言之。一字不识又如何读书?这里他强调的无非是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,只有空腹以待,才能充分吸收。另一句是读书人不能“杀书头”。所谓“杀书头”,听起来吓人,其实就是拿起书,读了个开头就放下。据说,黄侃先生读书,不仅都是从头读到尾,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。当然,他读的是古书。第三句是“五十岁以前不著书”。不是他五十岁以前写不出书,而是怕自己火候未到,写出来的书学问不精纯。
今天的情形又如何?翻翻报刊上谈读书的文章,越来越多的人崇尚“不求甚解法”,越来越多的人追求“风吹哪页读哪页”。读书人杀的书头不计其数,这已不在话下。即使是文章,又有多少是通篇读完的?朋友相聚,交流读书心得,大都有这样的感受:乍一想,似乎每月每年都在读书;细盘点,除了消遣性的小说外,一年真的没读完一两本书。至于听到某位青年才俊,未出校门就著书立说成一家言,我们再也不会觉得稀奇。
能写书的人多了,能读书的人多了,读的书也多了,书由“圣品”变成了“商品”。这无疑是一种进步。进步的代价是要失去一些东西,包括有价值的东西,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这种失去降到最低限。我们在肯定变化的时候应该清醒,有些东西不能变;我们在赞美发展的时候应该知道,有些东西必须固守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书店都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,但对好书的珍爱之情不能丢;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杀书头,但对书的敬畏之心不能丢。一个人一生中,如果把一部经典读深读透,真的可以脱胎换骨。这句话是至理名言,不管哪个世纪都不过时。今天,我们在给图书定义时,常用“特殊商品”四个字。我想,加上这“特殊”二字,就是为了保持图书本身的神圣性,就是为了保持人们对图书的一份敬畏心吧。
再过几天,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。关于书,20世纪的许多东西恐怕要成“广陵散”了。每念及此,不禁怅然。但怅然之后并不悲观。“广陵散”绝,但音乐未绝,江山代有音乐大师出。读书也是如此。一代有一代的读书人,一代有一代的读书方法,一代有一代的读书成就。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,便是念想着旧的,把握着新的,既绍述前贤,又有所损益。我们寄望于新世纪的,就是有人写好书,有人出好书,有人卖好书,有人读好书,书香一脉未坠,书坛佳话不绝。
2000年12月25日邹韬奋先生当年办生活书店,其门市部有一个响亮的口号: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。正是靠着为读者找好书,为好书找读者的精神,生活书店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的金字招牌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,现在我国一年出书14万种左右,谁还敢喊这个口号?眼光不准,财力有限,都造成底气不足。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,只能成为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谈资了。作为嗣音遗响,哪家书店能做到后一半即“备书皆好”,就算树起了一面旗帜。
关于读书和写书,本世纪初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有三句名言。一句是读书前“要如一字不识人”。这是极而言之。一字不识又如何读书?这里他强调的无非是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,只有空腹以待,才能充分吸收。另一句是读书人不能“杀书头”。所谓“杀书头”,听起来吓人,其实就是拿起书,读了个开头就放下。据说,黄侃先生读书,不仅都是从头读到尾,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。当然,他读的是古书。第三句是“五十岁以前不著书”。不是他五十岁以前写不出书,而是怕自己火候未到,写出来的书学问不精纯。
今天的情形又如何?翻翻报刊上谈读书的文章,越来越多的人崇尚“不求甚解法”,越来越多的人追求“风吹哪页读哪页”。读书人杀的书头不计其数,这已不在话下。即使是文章,又有多少是通篇读完的?朋友相聚,交流读书心得,大都有这样的感受:乍一想,似乎每月每年都在读书;细盘点,除了消遣性的小说外,一年真的没读完一两本书。至于听到某位青年才俊,未出校门就著书立说成一家言,我们再也不会觉得稀奇。
能写书的人多了,能读书的人多了,读的书也多了,书由“圣品”变成了“商品”。这无疑是一种进步。进步的代价是要失去一些东西,包括有价值的东西,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我们能做的只是让这种失去降到最低限。我们在肯定变化的时候应该清醒,有些东西不能变;我们在赞美发展的时候应该知道,有些东西必须固守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书店都“好书皆备,备书皆好”,但对好书的珍爱之情不能丢;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杀书头,但对书的敬畏之心不能丢。一个人一生中,如果把一部经典读深读透,真的可以脱胎换骨。这句话是至理名言,不管哪个世纪都不过时。今天,我们在给图书定义时,常用“特殊商品”四个字。我想,加上这“特殊”二字,就是为了保持图书本身的神圣性,就是为了保持人们对图书的一份敬畏心吧。
再过几天,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。关于书,20世纪的许多东西恐怕要成“广陵散”了。每念及此,不禁怅然。但怅然之后并不悲观。“广陵散”绝,但音乐未绝,江山代有音乐大师出。读书也是如此。一代有一代的读书人,一代有一代的读书方法,一代有一代的读书成就。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,便是念想着旧的,把握着新的,既绍述前贤,又有所损益。我们寄望于新世纪的,就是有人写好书,有人出好书,有人卖好书,有人读好书,书香一脉未坠,书坛佳话不绝。
2000年12月25日